第122
啊!那我可告诉你,这个地方叫龙背。一年四季,它都不会露出水面的,踩上去也只到膝盖处。”
我吃惊地道:“大叔,这个龙背看上去怪可怕的,怎么,你上去过?”
大叔不以为然地说道:“我们凤凰村的人哪个没上去过?小时候不论是粜稻还是卖猪,不都是摇着小船去镇上的吗?小将河中也会有很多河,这来来往往的船虽然小,可多了也会挤在一起。如果在这儿交汇了,竹篙是很难撑得动的,那时大人们就往往跳到龙背上,使劲儿推船,这不就过去了么?”
楚雅“呀”了一声道:“大叔,您这么一说我就不害怕了,刚开始看的时候,这隐在水面上那黑幽幽的一片,还怪瘆人的。”
大叔微笑道:“女孩子胆子小,看到龙背心里害怕是正常的。”
楚雅恭维他道:“大叔,我觉得您应该是一个满腹学问的文化人。大叔能不能告诉我,这条河为什么叫魏通河吗?”
大叔脸上的笑容灿烂了,他慢悠悠地说道:“晋朝的贾南风贾太后你们知道吗?这女人很丑,是玩权术的高手,很多人都死在她手里的。”
他一下子扯到了晋朝的贾南风太后,这让我心中大为兴奋。大叔见我们都点点头,他悠悠地接着道:“贾太后虽然荒淫暴虐,可她手下有个太监,哦,当时官封常侍,他叫魏通,是贾太后的亲近侍臣。贾太后于他有恩,因此,不管别人如何恨贾南风,魏通倒是忠心于贾太后的。后来魏通年龄大了,告老还乡,他感恩贾太后,便把这里称作凤凰村。”
楚雅接上道:“大叔,是不是这魏通河就是他开挖的?乡亲们感他之恩,就把这里称作了魏通河?”
大叔的脸上竟然有些不悦了,他盯着楚雅道:“小姑娘,你还说你们没看过《江南风土》?你刚才所说,书中也是这么说的。”
楚雅赶紧解释,说自己真的没看过。大叔瞧了她好几眼,慢吞吞地说道:“看样子你们也都是文化人,是大学生吧?要是对民俗文化有兴趣,那可到我家坐坐。”
大叔家就在村西,一进他家院子,就被满院的石鼓、磨盘、犁耙等吸引住了。大叔告诉我们,他叫魏和,虽然住在乡下,可却是我们县里知名的民俗学家。
关于魏通与凤凰村的那点事,也都是魏和写的。楚雅一脸不解地道:“大叔,听您口气,这书已经出版。作者是您,书出版了是好事呀,可为什么刚才您怀疑我们可能看过《江南风土》时,好象老大不高兴似的呢?”
魏和愁容满面地说道:“你们有所不知,这故事是我编的,但书可不是我出的。唉,十多年前,我在翻阅晋史时,看到了常侍魏通之名。恰巧我村上这河就叫魏通河,那我就异想天开了,怀疑这河是不是与常侍魏通有关。”
魏和很难为情地告诉我们,他没上过大学,可从小就喜欢文化。当他读晋史时,偶然有了这个发现,就产生了这个大胆的想法。
所谓民俗,大多是不需要严谨的考证的,而且很多是以民间传说为根据。魏和那时还年轻,在文化界属刚出道的,有种急于表现自己的冲动。因此,他根据晋史和魏通河的名称,瞎编了一段历史故事,这在当年引起了一阵轰动。
龙背在魏和的书稿中,甚至被说成了魏通墓。这就给凤凰村以外的人,对这龙背更产生了神秘感,前来向魏和讨教的人络绎不绝。
魏和也由此名声大振,渐渐地成了县上的名人。这些年,他的地位不断攀升,不说在全国么,也在省内是一位著名的民俗学家了。
省里的考古队曾因魏和的文章来过凤凰村,可经他们仔细堪察,龙背其实就是当年开挖两条小河时,可能是为了节省人工,交汇处的土方并没有全部挖到底,而且,这两条小河还是民国年间所挖,与西晋的常侍魏通没半毛钱关系,根本就不是什么墓葬。
从此,取得了民俗界相当高地位的魏和说到龙背时,就觉得怪不好意思的,为年轻时的异想天开总觉得拉不下面子。可这几年开始大搞旅游开发,县里相关的头儿可不干了,他们让相关部门直接用经费编撰了一本《江南风土》,开篇就引用魏和年轻时有关龙背的文章来吸人眼球。
古籍相赠
我对胖哥使了个眼色,俯耳低语了几句,胖哥立即出门。魏和惊讶地道:“这小兄弟叫胖哥吧?这午饭时间了,这么急着走做啥呀?你们几位既然对民俗文化也感兴趣,不介意的话就与我魏和交个朋友,吃了饭再走吧!”
我赶紧对魏和道:“大叔,不用管他,我是让他去取些东西来让大叔过过目的,或许大叔会有兴趣。”
魏和看上去魏疑惑,不过当胖哥再次入门时,看到胖哥手中的一本已经泛黄的线装书,魏和的眼光一下子亮了起来。
我让胖哥给他瞧的,正是我和楚雅挑出来的那本古籍,上面有魏通告老还乡最终自杀的记载。
魏和的手在发抖,他瞧了一会问我这书是从哪来的?当然是旧书摊上淘来的,难道我能告诉他这是从地下偷来的?
我盯着他的神色瞧了好一会,慢吞吞地道:“似乎魏大叔对这书很感兴趣,要是您喜欢,这书就送您吧!”
魏和的神色很惊讶,他似乎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向我再三确认后,他兴奋地道:“三位真的是我的贵人!唉,这些年来,我一直想纠正自己年轻时瞎编的故事,可上面的人不同意啊,批我说不爱家乡,怎么能把魏通说成是外地的呢?”
我惊讶地道:“魏大叔,您的意思是你在考证魏通这个人,而且您认定他不是我们这儿的人而是外地的?”
魏和严肃地点点头道:“对!我一直想给自己和其他人一个交待,真正考证出魏通这个人的生平。可惜,史料中几乎找不到这个人,只有片言只语提到八王之乱,因为魏通名不见经传,很少有记载,所以,我至今还没能出成果。有了你送我的这书,我就有信心了,将来要是考证出来,我肯定亲手把新书送到你们手中。”
我很礼貌地表示感谢,趁机问他道:“魏大叔,那你可先告诉我们一下,你目前认为魏通可能是哪儿人呢?”
魏和叹了口气道:“唉!我当初也是被魏通回江南养老这话所误,想当然地以为江南即水乡,恰巧我们这儿有魏通河。可我后来查阅了大量资料,书中有‘千山’两字,再看八王之乱其他资料的佐证,我认为魏通的老家应该在现在衢州和淳安一带,那儿也属江南,更是有千山环抱。”
魏和这些年一直执着于魏通的考证,可一直没有任何进展。有一次文化系统的人组织去浙北交流学习时,他遇上了当地的一位民俗学者。巧的是,这个学者也曾写过有关魏通的文章,当即与魏和引为知音。
浙北的学者叫梁明,曾在一本古籍中看到这样一行字“魏通,晋之常侍,因斩五龙而引八王之乱。”
楚雅的记性极好,听魏和说到这里,立即叫胖哥再去车内取另本书来。胖哥取回后,楚雅很快便翻到了其中的一页,上面记载道:“吴末,阳羡周处射虎斩蛟改己,天下定;晋初,常侍魏通斩五龙,王气泄,八王始乱。”
魏和拍桌兴奋地大叫起来,说要立即把这好消息告诉浙北的好友梁明。书中一词“古衢”更是与梁明的研究佐证,也印证了魏和的猜测,魏通的老家果然就在衢州与淳安一带,而且现在可以明确为衢州了。
这几个文字,对魏和来说,可能为他的研究工作带来重大突破口。只是魏通老家在哪个具体位置,就不得而知了,也不知书上写的斩千龙是什么意思。
魏和热情地叫老婆再加烧几只菜,兴奋之情溢于言表。他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