费书网
费书网 > 大明国师 > 第119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19节

 

有督察院的御史沉吟着回答道:“据我所知,按照律例来说,应该是可行的。”

“那就对了!我听说他家里有几千亩良田,没了一个月的俸禄,他能吃的饱,我们这些穷苦人家可就揭不开锅了!”

“对啊!诸位同僚说说,天底下还有这样的道理?”

“这夏原吉果真是个奸佞小人,仗着自己有陛下宠爱,就胡作非为,肆意妄为,简直是胆大包天!”

“可不是嘛!若不是今日碰巧有位同僚透露出来,咱们恐怕永远都蒙在鼓里了。”

“便是如此!若是事先不知晓,等到夏原吉突然发难,一个反应不过来,就被如上次摊役入亩那般强行通过了,到时候利益受损的还是大家伙!”
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

夏原吉躲在户部的值房里,苦捱着这段难熬的时光,他的目光无神地看向窗外,叽叽喳喳的议论声飘了进来。

这代表,连纠察风纪的御史,恐怕都参与进了对自己的声讨。

从今天起,他不再是人人讨好的大明财神爷,而是一个背叛了整个文官集团利益的叛徒。

哪怕不太能听得清,里面让他额头血管一条条的话语,还是彻底乱了夏原吉的心。

没有任何一个同僚,不管是往昔相处情分多好的同僚,此时敢进入户部的值房来看望他。

就在夏原吉攥着怀里的致仕奏折,彻底死心认命的时候。

“吱呀”一声。

房门被推开了。

来人是一位官阶低微的绿袍小官。

——金幼孜。

见了此人,被他亲手背刺的夏原吉,累积到极限的怒火差点按捺不住,讥诮的话语脱口欲出。

可话到嘴边,却硬生生被他自己按了下去。

透露消息,定然不是金幼孜自己的意思,而是皇帝的意思。

得罪了百官被排挤不要紧,自己识趣点,滚回老家种田就好了。

可若是得罪完同僚,还要得罪皇帝,哪怕是自己连滚回老家种田的机会都没有了。

忍字心上一把刀!

我忍!

金幼孜施施然地弹了弹衣衫,撩起官袍下摆坐在了值房的椅子上,还自顾自地给自己倒了杯茶水。

夏原吉压下怒火,平静地看着对方,开口道。

“不知阁下这时造访所为何事?”

说实在的,他已经做好了被眼前的人羞辱的准备了。

可金幼孜并未如此,反而恭谨行礼后说道:“今日是奉陛下之命,特意过来告诉夏尚书一句,待会儿大朝会的时候,要明明白白地告知百官户部没钱了。”

夏原吉脸色猛地变了:“你什么意思?”

金幼孜摇头不语。

随即,他站起身来,朝着夏原吉走近一步。

他的目光落在夏原吉满是疑惑和戒备的脸上。

金幼孜慢悠悠地开口道。

“夏尚书应该很疑惑,为什么陛下要这样做,为什么要给大明国债凭空制造这么大的不利舆论。”

夏原吉没有说话,但不说话,就已经表达了他的意思。

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。”

这八个字说罢,金幼孜直接起身告辞离去。

而身后的夏原吉则坐在椅子上,久久回不过神来。

良久之后。

夏原吉的眼神里发出了亮光。

这不是过河拆桥,而是苦肉计。

皇帝派金幼孜来告诉自己,就是让自己清楚,自己并没有被皇帝抛弃,他今天必须要呈上的提议也不可能成功,这一切,都是皇帝计划好的。

接下来,就看他这个挨打的黄盖演得真不真实,能不能配合皇帝,把所有聪明人都骗过去,达到皇帝的真实目的了。

“咚!咚!咚!”

鼓声惊醒了沉思中的夏原吉。

不知不觉间,大朝会的时间到了,大汉将军们已经敲响了牛皮大鼓。

一通鼓,百官按照官阶在午门外排好队列。

二通鼓,百官由左、右掖门鱼贯而入,在丹墀东西两侧排开,面北向立。

三通鼓,华盖殿上朱棣身着衮冕升座,钟声渐止。

朱棣平静地遥望着百官队列前排的夏原吉。

即便不能清晰看见,但朱棣依旧能感受到众人怨恨的目光,是真的让夏原吉如芒在背地表现出了不自在。

大幕拉开,而接下来便是。

瞒天过海。

反转!小冰河期

仪礼司奏执事官行礼后,又经历了鸣鞭报时、赞礼鞠躬等漫长的仪式,方才到了山呼万岁的环节。

这时,便有御史跃跃欲试了。

然而面无表情的朱棣径直出声,打破了他们的计划。

“今日需往东郊祀坛祭祀,事从简。”

“只议两件事。”

“第一件,朕打算委任曹国公李景隆为正使,代表大明前往日本递交国书,诸卿可有异议?”

群臣面面相觑,不知皇帝意欲何为。

跟当初夏原吉听到这个问题时的反应差不多。

唯独几个知道些洪武朝旧事的大臣沉思片刻,便觉得自己隐约猜透了皇上此举之深意。

怕不是要借刀杀人?

四年前,日本使者祖阿和博德海商肥富来大明,为表诚意,送还了被倭寇所虏的百姓若干人。

三年前,年轻的建文帝颁赐大统历,并派遣禅僧道彝天伦和教僧一庵一如与日本的遣明使一同返回日本,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亲自到兵库(今神户)港口迎接,并在京都北山金阁寺举行隆重的接诏仪式,承认日本是明朝的属国。

日本称臣时曾承诺:若大明能始终保证海路畅通,那么日本愿意每年朝贡,只求换得“勘合贸易”的待遇。

所谓所谓勘合,就是由明朝官方发行的木制贸易凭证,上面写有文字和签章,居中分割成两半,中日各执一半,按编号每次日方来航双方进行对合,吻合与否作为验明正身的标准。

如果可以达成勘合贸易,那么给日本带来的利益将相当巨大,进口的话比如在宁波购买价值二百五十文的生丝,到日本转手就可出售五千文,获利二十倍;出口的话比如从九州岛、四国岛装船出海的铜,一坨采购价十贯的铜块,明朝以四十到五十贯收购,获利四到五倍。

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结束了南北朝割据后,对大明的态度产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原因。

当然了,建文帝虽然不聪明,但长期的儒家教育也让他有了一个不算优点的优点,那就是不太瞧得起蛮夷,所以日本虽然来了好几趟遣明使,却始终没得到明朝这边勘合贸易的允许。

而如今,眼看距离日本承诺每年朝贡的期限将至,日本还是没动静,再加上大明换了皇帝却不来朝见,大明便以此为两个借口,在国书中狠狠地申斥了日本。

但大臣们,却没人想接这个差事。

这个差事难就难在既要代表大明居高临下狠狠训斥日本,又要不能被愤怒的小日子给抓起来或者直接砍了脑袋。

洪武朝的对日外交失败已经证明了,日本人有的时候还是挺有脾气的。

洪武二年的时候,朱元璋派杨载携诏书出使日本,通告登基的消息,同时谴责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,命日方严加取缔并早来称臣朝贡,否则将出师讨伐云云,口气相当强硬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